作风建设年 | 一堂公开课的成长启示录

“上周的评课会上,王老师指出我课堂过渡语不够自然,这个建议特别实在。”在基础学科部教研活动室,李光红老师正向新教师分享着公开课心得。这个每学期雷打不动的教研传统,正在经历着从“任务驱动”到“价值认同”的转变。

以往,在不少教师印象中,公开课往往陷入“通知即完成”的怪圈。但基础学科部通过流程再造,让这个传统教研项目焕发出新生机。学期初,教研组就建立了公开课日历,提前公示授课教师、时间地点,要求至少3位教师现场观课,系部同步建立“线上资源池”来收录典型课例。最关键的改变发生在课后——摒弃以往流于形式的礼节性点评,要求每位听课教师必须提交包含具体案例的改进建议书。


公开课现场


从《景泰蓝的制作》,到《<祝福>与<套中人>比较阅读》,再到《<雨巷>与<我愿意是急流>比较阅读》,直至语文(升学)《病句的判断和分类》,公开课的授课内容都紧密围绕语文四大核心素养——文化传承与参与、审美发现与鉴赏、思维发展与提升、语言理解与运用展开教学。有了清晰的目标指引,教师们在选取对应的授课作品时,逐渐不再抱着“讲完内容就万事大吉”的心态,而是深入思考如何去打造更优质的课堂,让学生真正能认识到学好语文的重要性。

确定授课题目后,教师们参照教师教学能力比赛的流程,依次开展思路设计、教案撰写、授课PPT制作、磨课,最后进行正式授课,这些环节都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必经之路。尤其是在磨课过程中,教师们通过反复录音讲课、无生授课等方式,着力攻克当下普遍存在的“语文课难以呈现理想效果”的难题。

“最初确实有老师觉得流程繁琐。”系部副主任莫霄坦言,“但当大家看到李老师通过三次磨课,实现教学上的重大突破后,逐渐形成了共识。”

这种“较真”的公开课模式正在带来可视的成效。完善的公开课流程应运而生,主动报名参与公开课的教师数量持续增加,教学评价(听课记录表)的规范性也日益增强。

以教学策略为例。如今上语文课的老师已达成一个共识,即随着“职教高考”的推进,统编版的语文教学通常会在“语言理解与运用”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上讲解得更加全面、细致。然而,这也导致原本语文基础薄弱的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更加难以集中,“教学策略的多样化”是90%以上语文老师真实的心声。而在这次的语文(升学)《病句专题复习》公开课上,李光红老师通过盘点热门影视剧中的病句台词进行课程导入,引导学生初步判断哪些台词存在病句,进而尝试归纳常见的病句类型。在讲解《国殇》《烛之武退秦师》这类以家国情怀为主线的课文时,考虑到前者是拗口的楚辞,后者是难懂的文言文,传统讲授法容易让学生昏昏欲睡,李老师就针对不同文体,设计校园技能节经典诵读比赛、“学做外交官”等符合学生层次特点的任务情境,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合作,积极参与学习过程。“鉴于学生的现状,要充分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,依然任重道远。”李老师说,“但是我相信,只要将集体备课作为常态化教研活动,把公开课打造成教研活动的亮点,打造活跃高效的语文课堂便指日可待。”

“好课不是展示出来的,是磨出来的。”系部主任周茂杰这样总结道。如今,基础学科部的公开课日历已成为教师们的“成长路线图”,那些被反复推敲的教学设计、相互学习的听课记录、持续跟进的改进方案,正构筑起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梯。这种基于真实教研需求的改进,不仅悄然重塑着教学样态,更有力地推动着教风朝着积极、务实的方向转变。